AI封鎖突圍戰:算力主權時代的國運馬拉鬆

 人参与 | 时间:2025-07-05 07:19:12

【文/觀察者網 陳濟深】

2025年3月,一場橫跨的科技地緣博弈在新加坡這個全球半導體貿易樞紐上演。

新加坡警方以雷霆之勢破獲英偉達高端GPU芯片走私網絡,並迅速指控多人稱其將英偉達設備走私給了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這揭開了全球AI算力競賽的深層矛盾——這場表麵上的跨國走私案件,實則是中美科技博弈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構的縮影。

數據顯示,英偉達去年在新加坡創下240億美元銷售額(占全球營收18%),但實際物流數據顯示僅有1%芯片真正落地獅城,在財報中英偉達輕描淡寫的表示這是源於開票和發貨地有所不同,暴露出全球科技巨頭利用國際結算體係漏洞構建的 平行貿易宇宙 。

該事件背後折射出雙重結構性矛盾:其一,中國AI產業的爆發性增長與算力基座的外源性依賴形成深刻悖論,即便如DeepSeek這類通過算法優化創造 千卡追平萬卡 奇跡的企業,其技術生態仍深嵌於英偉達CUDA體係;其二,在美國的科技鐵幕下,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 微笑曲線 正在斷裂,從芯片設計、製造到應用的全鏈條都麵臨重構壓力。

美國商務部對DeepSeek的技術溯源調查,以及新加坡罕見配合美方執法的姿態,預示著全球AI競賽已進入規則重構的關鍵階段。這場風暴揭示的不僅是供應鏈的灰色操作,更是數字時代的技術主權之爭——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劇本早已超越單純的硬件禁運。從16納米芯片封裝審查到成熟製程出口管製,從CUDA生態壟斷到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其目標絕非扼殺單一企業,而是係統性瓦解中國AI的生態根基。這場“數字時代的軍備競賽”警示我們:沒有自主可控的算力主權,任何算法奇跡都可能淪為他人生態的附庸。

這也意味著中國依賴英偉達GPU的發展思路勢必會遇到巨大的風險,中國AI的突圍必須從“算法優化,技術趕超”轉向“算力自主,生態閉環”的新發展範式。

美國步步緊逼,破局唯有自主可控

隨著近幾年來中國在消費電子的持續發展,美國對於中國的限製,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限製也從單純的產品/技術斷供升級為生態絞殺,而AI大模型時代的加速則更是讓中美兵戎相見,美國對於中國芯片領域的產品和技術封鎖開始持續加碼。

2024年12月,美國對中國發起301調查,也是美國政府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進行的最廣泛、最嚴厲、影響最大的一輪調查措施。

2025年1月,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更新出口管製規則,將16/14納米及以下製程芯片的封裝環節納入白名單審查,台積電因此暫停向中國大陸客戶發貨。

3月1日,日本瑞穗證券發布公告稱:美國特朗普政府或將在幾周內出台新規,全麵禁止所有AI芯片對華出口,包括英偉達專為中國設計的H20/B20芯片。

對於這個現狀,有中國企業看的非常清楚。董事長劉慶峰就表示,國產大模型訓練高度依賴進口算力,除訊飛星火外,其他全民可下載的大模型均基於英偉達卡訓練。若不能加快解決國產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產業生態薄弱、適配困難等問題,無異於“在別人地基上建高樓”。

自2022年10月美國首次禁止英偉達A100/H100對華出口後,這場博弈就進入“貓鼠遊戲”模式:美國提高技術門檻→英偉達推出降級版芯片→美國再次封堵。此次被點名的H20芯片,正是這一循環的最新產物。

這種“全鏈條打壓”邏輯的背後,英偉達CUDA軟件生態壟斷是美國有恃無恐的關鍵——英偉達通過綁定芯片與開發框架,構建了全球AI研發的“技術地基”。

當DeepSeek橫空出世震撼全球時,我們冷靜下來看,他觸發的“傑文斯悖論”反而會導致中國對於英偉達生態的依賴進一步加劇。

所謂的“傑文斯悖論”指的是算力效率提升並不會解決算力需求緊缺的問題,反而會因為技術普及,應用擴張和生態繁榮導致整體算力出現大幅上漲加劇算力緊缺。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並未繞開英偉達的CUDA生態,而“DeepSeek+國產GPU”的配置,很多時候也發現並不如原版滿血性能。英偉達也公布了接入DeepSeek的成果,在Blackwell架構芯片上,DeepSeek-R1推理吞吐量提升了25倍,訓練成本也大幅降低。這也意味著英偉達反而會成為DeepSeek爆火最大的贏家。

換句話來說,如果中國大規模利用DeepSeek係列模型建立自己的生態,實際上就是將中國AI發展的基石綁定在英偉達上。而近期美國政府的操作顯然證明了即便英偉達願意妥協和退讓,但是麵對美國的政治壓力,全麵斷供並非空穴來風。

生態重構需要頂層設計

在本次兩會上,AI毫無懸念成為了熱門話題,在這場關乎國運的博弈中,兩會代表的建言直指核心——以國家意誌推動全棧生態重構,才能破解“算力依附”的困局,築牢技術主權的護城河。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在兩會上表示,要從技術保障、製度保障、成果應用三方麵入手,係統提升安全能力,確保人工智能安全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氣裝備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提出,希望加快形成工業領域統一的AI數據格式規範和具體行業標準等,促使企業間對數據資產的交易基礎達成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則從算力自主化,數據要素共享機製和本土生態建設三方麵建言。

劉慶峰認為,要鼓勵基於本土算力平台的大模型研發和應用。對做本土算力芯片的企業和使用本土芯片訓練大模型的企業給予資金專項支持,在國家公共算力上給予資源傾斜,加速基於本土算力的大模型算法創新;鼓勵央國企優先采購基於本土算力平台研發的全棧自主創新大模型;優先推廣基於全棧自主創新大模型的行業垂直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劉慶峰呼籲的“專項支持國產芯片企業”,絕非簡單的政策傾斜,而是瞄準關鍵領域的技術攻堅。以科大訊飛為例,其基於華為昇騰芯片訓練的星火X1模型,以僅70億參數的“輕量級”體量,實現數學能力對標OpenAI o1、DeepSeek R1且在中文數學各項任務中均實現領先的突破,證明“算力不足算法補”的中國式創新路徑。

這種突破背後,是算法優化與國產硬件的深度協同——通過領域數據自動化挖掘、評語模型與強化學習技術,將國產芯片的潛力壓榨到極致。 ⠀

而在數據共享機製層麵,中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AI落地場景:14億人口的教育需求、分級診療體係下的醫療數據、全球最大的政務數字化工程……劉慶峰提出的“數據共享機製”,正是要將這些場景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訊飛醫療X1大模型已在診斷推薦、健康谘詢等任務中超越GPT-4o和DeepSeek R1,其核心正是億級脫敏診療數據與醫生專家反饋的閉環飛輪。“場景-數據-模型”的正向循環,恰是西方企業難以複製的護城河。 ⠀

而從華為昇騰與訊飛聯合推出的星火一體機,到司法、政務、教育領域的深度賦能案例,也可以看到中國企業正在探索一條獨特的AI生態共建之路。以法律一體機為例,其內置的長思維鏈推理技術,將證據審查效率提升5倍,量刑建議可追溯性達100%,不僅解決了司法場景的剛需,更通過工具鏈開放推動行業知識沉澱。“行業Know-how+國產技術”的融合創新,正是構建生態壁壘的關鍵。 ⠀

劉慶峰的真知灼見道破了中國AI發展的最大風險——算力依賴可通過政策調控緩解,但生態依附將導致技術主權永久性讓渡。當前,全球AI產業正經曆從“訓練時代”向“推理時代”的範式轉移,這意味著芯片架構、軟件框架、應用生態都將重構。若不能抓住窗口期建立自主標準,中國或將再次陷入“用美國芯片、跑美國框架、付美國專利”的被動循環。 ⠀

訊飛的實踐已指明方向:在安徽合肥,基於國產算力平台“飛星一號”訓練的星火大模型,正驅動教育、醫療、司法等垂直場景的智能化升級;在,華為-訊飛聯合實驗室的工程師們,正針對昇騰芯片特性優化模型架構,將推理能效比提升40%。這些案例證明,當技術自主與產業需求深度咬合,生態建設便能突破“實驗室創新”的局限,形成自我強化的正向循環。 ⠀

曆史總是充滿隱喻:百年前,鐵路標準之爭決定了全球經濟版圖;今天,AI生態之爭將定義數字文明秩序。中國能否在算力主權、數據資源、開源生態的三重奏中譜寫自主創新的樂章,不僅關乎一家企業、一個產業的命運,更決定著我們在智能時代的話語權。正如北鬥係統打破GPS壟斷、5G標準實現全球引領,AI生態的重構,需要同樣的戰略定力——這不是一場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考驗耐力與智慧的馬拉鬆。唯有以國家意誌築牢生態根基,方能在數字主權的博弈中,將“卡脖子”清單轉化為“殺手鐧”技術的豐碑。

DeepSeek的崛起點燃了技術自信的火種,但若不能將其轉化為生態自主的燎原之勢,終將困於“傑文斯悖論”的泥潭。中國AI的終極突圍,不在單點技術的“彎道超車”,而在構建“算力自主-數據協同-生態繁榮”的黃金三角。這既需要DeepSeek劍走偏鋒實現算法突破,也需要訊飛這樣的企業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深耕生態,更需要國家以“國運工程”的魄力打破製度藩籬。

國運從不眷顧僥幸者。當美國以芯片禁令鎖死算力命門時,中國唯有以生態重構破局,方能在AI時代的全球棋盤上,落下決定勝負的“關鍵一子”。

顶: 8831踩: 19467